旷观乎百世之变,而自立于九霄之上,下视人伦物理,如当世之 者,若屑屑不介意,独申其还淳返朴之道,此在其理论亦无无可非难。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自古立国,谁能去兵?养兵备寇,焉能无武?而兵连祸结,世所明见者也。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历代东西方史事,斯例不可胜数。此据甲、乙两本,皆无。意谓得果则已,善休善止。臆解: 先秦诸子,无不欲以其道济天下。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弗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左僖二十八传: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些规则不是教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表明自然之道与现实世界种种相异的特征。
因为哲学思考,不应脱离人与存在相互关系这个大的线索。道的不可企及,是说世界本体与人们熟悉的世界处于两个不同的存在境域。道的关键在于不是什么,在于超越。这隔离意味着,人不能指望从现实的存在之境内,找到可靠的行动指引。
这种相异,启示人思考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意义和原则。[6]许杭生:《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8页。
因此这一关键之点,尤其需要认真指出。见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339页。当然,老子道体本无之说,有神秘主义色彩。[9]《史记•太始公自序》。
由于道体是无,老子道作为一种最高规范,它就不是向人指明一条怎样具体可行的路,而是指示大道之境与人的存在之境的本体论意义的隔离。看看老子在古代思想的复杂演进过程中,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最高原则。所谓其辞难知,就是道的玄奥词语难知,实际上也就是涉及哲学思考的那些地方难知。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4]本文所引《老子》为王弼注本,若有引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甲乙本者,另加说明。在老子研究中,这个存在论意义的无,或者更确切地说,由无与有混合而成的道的玄奥性,不可知性,一向就解释得最无力。
老子道论的哲学含义,就在于以自然的完美,特别是以一种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言的完美,来启示对现实的迷误和生存的反省。这种异质的方式实质上是理想化的方式。
道的自然崇拜,启示了一个新的生存和行动原则,既否定文化规范,走向与自然的合一。注释: [1]在最近一次召开的老子思想研讨会上,对于老子哲学的基本性质,仍众说不一,而且分歧较大。这种存在情形,比单纯的空间性的虚无要复杂得多。实际上,这一思想归根结底出于自然崇拜。战国初中期,影响最大的老子思想传人,是汇集在齐国的道家人物。《老子》第一章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指出,欧洲的哲学传统使人觉得,哲学如果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知识论,那是难以想象的,很难有资格承担哲学的美名。这样一个否弃旧的知识经验,寻求新的存在支点的过程,不是学习一种明确显示的规则的过程,而是哲学反省的过程。
(第十六章)这种新的看世界方式,同时就是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存方式。这同样表明,道之为无,是指存在状况的不确定性,而不是空间的虚无。
有些研究论著,对道玄奥性的处理,不是回避就是作描述性的说明,也就是用现代语言把老子说的再从字面上说一下。既然借自然本体论的形式,就表明老子对自然知识问题,有一定的兴趣。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论道之语虽简奥难明,其中基本的意义指向,不外是开拓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对于现实境域中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我的主要理由是老子对自然道体的描述,突出一点,就叫做道体本无。人总是争强斗胜的,道却是柔弱处下的等等。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春秋时代,神的信仰瓦解了,旧的制度、规范也解体了。
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齐国的道家就是弃置了老子道论的存在本体论意义,把道处理为可以向自然学习的一种经验技巧,这种经验技巧可以大大地施展在政治舞台上。三 道作为自然真理,最终的意义是向人展示最高规范。
然后濡弱谦下才是表现形式,而空虚不排斥万物,是这种生活的实质。就是说,无和有虽是异名,根源却同一,都是指谓一个玄的东西。
我认为,对老子道体本无之说,学术界至今难有明白合理的解释,主要的原因,就是把道理解成自然哲学的世界本原判断,而没有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存在论角度出发抓住老子道论真正面对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希腊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惊异。[5]老子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无欲之意,展开来说,即是我前面所论的道指示的生活原则。
他总结道家思想是:其辞难知,其实易行,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种转换不是技巧意义上的,而是重新寻求生存支点意义上的。
最高准则不是明确的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规则,而是自然无限的启示。清朝魏源论战国诸子的老子之学,有一句话说得一针见血。
老子所说的自然本体,是永恒的之物与完美之物的象征。一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产门,二是实体性的存在,三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